个人事迹
帕太姆罕·巴拉提,女,维吾尔族,1955年生,现年61岁。丈夫卡米力·亚森在若羌县公安局当民警,有一个女儿已经出嫁,家里还有一个14岁的汉族儿子叶武金。像她这个年纪都开始清闲了,可是她却还在为照顾脑瘫儿子叶武金不停的奔波,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十四个春秋。这份无私母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理由,只有一份默默的坚守,帕太姆罕•巴拉提说:“只要自己还能动一天,就会继续照顾他一天。”
一声啼哭、一辈子默默的守护
其实叶武金不是她的亲生儿子,而是在14年前的一个冬天,帕太姆罕和丈夫卡米力到吾塔木乡捡柴,在水渠边突然听到一阵阵婴儿微弱的哭声,她循声走去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小包裹,她打开那个小布包,抱起那个可怜的小生命,解开自己的衣襟,把快被冻死的小生命紧紧贴在自己的胸前。这一年,帕太姆罕47岁,女儿阿依古扎16岁,可怜的小生命也就是六七个月,凭孩子身边的纸条知道他是一个汉族男婴,名叫叶武金,因脑膜炎造成脑瘫。
“这个孩子不能要,要了就是个累赘,你们的日子该怎么过啊。”面对亲朋好友的劝说,帕太姆罕·巴拉提觉得,这是个活生生的命,让她们遇上了,她就有责任把他养大。于是,帕太姆罕·巴拉提毅然决然地把孩子带回了家。
叶武金因为脑瘫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所抛弃。帕太姆罕•巴拉提抚养他这十几年来,从来都不能清楚地听到儿子叫一声“妈妈”,但“妈妈”始终默默守护着他,从没有想过放弃。
爱的守护成为了帕太姆罕•巴拉提最大的精神支撑
抚养叶武金以后,帕太姆罕开始了近似疯狂的打工生活,到宾馆当清洁工、饭店当洗碗工、到热力公司当运煤工、到小区当门卫,虽然这些活又苦又累,但她为了给自己的汉族儿子治病,满身病痛的她一天天一年年的坚持了下来。
在卡米力和帕太姆罕的共同努力下,儿子一天天长大,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却也越来越严重,尤其到晚上孩子的病情发作后,帕太姆罕几乎每晚都不能合眼,病情发作时孩子的头能崴到屁股,整个人像一个弓箭,她抱着孩子在每个房间里转来转去,楼下的邻居,都能听见孩子的哭声和她的脚步声。
帕太姆罕•巴拉提家的房子是县上分给她的廉租房,面积很小,没有半点的装修,也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,甚至找不出一张像样的椅子,但是她仍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、很温馨。今年61岁的她仍然没有固定工作,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丈夫卡米力•亚森当民警的那一点微薄收入,日子过的十分清贫。
帕太姆罕•巴拉提的脸上始终挂着一种饱经沧桑、毅然坚持的笑。不大的房间被她打理得十分整洁,许多地方还充满着“过日子”的智慧:厨房里装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都用塑料袋仔细包好,而在灶台一角,则是一家人晚上的菜——从菜店捡回来理好的青菜,帕太姆罕•巴拉提笑着说儿子挺乖的,有什么就吃什么。而问她有什么愿望时,帕太姆罕•巴拉提想了半天,说:“儿子能好起来。”
多方齐动,纷伸援手
2013年3月,在若羌镇胜利社区的帮助下,为叶武金申请了大病救助,在乌鲁木齐成功的做了第一次脑蛋白介入手术。已经十岁的叶武金说出了人生的第一句话,虽然只有一个字;已经十岁的叶武金第一次挪动了自己的臂膀,虽然只有一个动作。但帕太姆罕高兴的说:“感谢党,感谢政府,我儿子有希望了”。
2013年11月,帕太姆罕和丈夫卡米力用卖掉房子的13万元又给孩子进行了第二次手术。在乌鲁木齐做手术的二三十天里,为了把钱节约下来给孩子治病,卡米力和帕太姆罕准备了三十天的干馕,孩子住院时,夫妻俩天天啃干馕、喝白开水,却给孩子买牛奶、羊肉汤补身体。手术做完,叶武金能自己爬动,大小便也有了知觉,看着孩子一步一步的好转了,帕太姆罕•巴拉提开心的笑了。
现在,偶尔看到叶武金冲自己笑,帕太姆罕倍感欣慰。她常说,以后自己老了,就把孩子交给女儿抚养。只要还有一丝希望,就要给孩子治疗,让他将来能像其他人一样,有个健康的身体。虽然不知道自己还能陪他多久,但希望越长越好。